陕西医学杂志
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(CJFD) RCCSE学术期刊
主管/主办: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/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
国内刊号:CN:61-1104/R
国际刊号:ISSN:1000-7377
期刊信息

中文名称:陕西医学杂志

刊物语言:中文

刊物规格:A4

主管单位: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

主办单位: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

创刊时间:1972

出版周期:月刊

国内刊号:61-1104/R

国际刊号:1000-7377

邮发代号:

刊物定价:264.00元/年

出版地:陕西

首页>查看文章

【医生职称知识】医护正高级职称与副高级职称评审之间存在哪些差异?

时间:2025-09-12 10:45:42

“从副高晋升至正高,不过是再往上升半格而已”——这句话,我曾深信不疑,且一信就是十年。在这十年里,我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不懈的努力,在医疗岗位上默默耕耘,满心以为副高到正高不过是顺理成章、水到渠成之事,不过是职称序列上一个小小的递进,就如同爬楼梯时轻松地再迈上半级台阶。

直至去年,当评委将那枚红章郑重地盖在我的评审材料上时,我才如梦初醒,细细品味出其中的深意:那哪里是仅仅半格的差距,分明是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巍峨大山。这座山,高耸入云,气势磅礴,山这边,是“业务骨干”,是科室里独当一面、能出色完成各项医疗任务的中坚力量,是领导和同事眼中值得信赖的得力干将;而翻过山去,那才是名副其实的“学科领头人”,是能够引领学科发展方向、推动行业进步的领军人物,是在全省乃至全国医疗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权威专家。

先从最直观的方面说起——评审材料的厚度。

评副高那会儿,我拖着一个大大的拉杆箱前往评审现场。这个拉杆箱是我精心挑选的,容量足够大,本以为能装下所有需要的材料。箱子里装满了论文,那是我多年来在医学领域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成果,每一篇都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汗水;病例资料详细记录了我治疗过的各种复杂病症,从患者的症状表现到诊断过程,再到治疗方案和最终的治疗效果,无一遗漏;进修证明则是我不断提升自己、拓宽知识面的见证,那些在知名医院进修学习的日子里,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。当时我心里还在犯嘀咕,生怕带得太多了,担心评委们会觉得我准备得不够精炼,过于冗杂。

然而,到了评正高的时候,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同样的拉杆箱,我前前后后换了三个,却还是装不下所有的材料。副高评审,看重的是“你个人具备完成工作的能力”,只要你能证明自己在医疗技术、临床经验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,能够独立承担并出色完成各项医疗任务,就有可能通过评审。而正高评审,则必须证明“你能够带领一群人共同开展工作,并且还能在行业内产生广泛的影响”。因此,正高评审材料中多了学科建设报告,这份报告详细阐述了学科的发展现状、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,需要我对整个学科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把握;技术推广的佐证材料,包括技术培训的记录、技术应用的案例以及技术推广所取得的成效等,这要求我不仅要自己掌握先进的技术,还要有能力将这些技术推广出去,让更多的医护人员受益;基层帮扶的照片,记录着我去基层医院进行医疗支援、开展义诊活动、培训基层医护人员的点点滴滴,体现了我对基层医疗事业的关注和贡献;人才培养的名单,列出了我指导过的年轻医生和研究生,以及他们在我的培养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,这展示了我作为导师和前辈,在人才培养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……甚至就连走廊里那面“患者感谢墙”上的内容,都得拍摄成高清彩页,并附上一封患者亲笔书写的感谢信。这些看似琐碎的材料,却都是评委们评判我是否具备正高职称资格的重要依据,他们想要看到的是“影响力”这三个沉甸甸的字眼,是我能够在行业内树立起一面旗帜,引领更多的人共同前进。

答辩现场的氛围,也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。

副高答辩那年,我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走进答辩现场。当我讲完精心准备的PPT后,专家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可,一位专家微笑着说:“手术视频制作得很不错,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,并发症率也控制得很低,说明你的手术技巧非常娴熟,通过了。”那一刻,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,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已经成功迈过了这道门槛。

然而,正高答辩时,气氛却异常紧张。我刚打开PPT的第一页,还未来得及展开讲解,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爷子便直接举手发问:“你这项技术,省内已经有三家医院在开展了,凭什么说你是首创呢?”他的话语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在我耳边炸响,那一刻,我后背瞬间冒出一层冷汗,大脑也瞬间一片空白。但我迅速调整状态,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,开始详细地阐述这项技术的研发过程、创新点以及与现有技术的区别。也正是在那天,我才真正明白,副高答辩,关键在于“答得对”,只要你能准确回答出专家们提出的问题,展示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,就有可能通过答辩。而正高答辩,则是要“答得赢”。你不仅要把技术路线、数据溯源、后续推广、成本效益等方方面面都阐述得清清楚楚,让专家们看到这项技术的科学性和可行性,还要随时准备好回答“如果让你重新设计这个项目,你会做出哪些改进”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。这要求你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,还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,能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迅速做出反应,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。

更微妙的是,正高评审中还暗含着一场“人”的较量。

副高评审时,同组的十几位参评者大家聚在一起,客气地寒暄着,气氛轻松愉快,仿佛是一场学术界的春游。我们交流着各自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,分享着在医疗工作中遇到的趣事和难题,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的竞争压力,更多的是相互学习和相互鼓励。

然而,到了正高评审环节,会议室里却安静得只能听见钢笔写字时发出的沙沙声。因为正高的名额往往只有一两个,竞争异常激烈。每一个参评者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,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卓越的科研成果。坐在你左手边的,可能是某本知名杂志的编委,他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,其发表的文章常常能够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;而右手边,则可能是某个学会的副主委,他在行业内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和强大的组织能力,能够推动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和行业标准的制定。大家笑着打招呼,眼神中却都在暗暗掂量着彼此的“江湖地位”。那一刻,我恍然大悟,副高评审,拼的是个人的业务能力,只要你自身技术过硬、经验丰富,就有机会脱颖而出。而正高评审,拼的则是“你在行业里究竟能不能让人心服口服”。你不仅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,还要在行业内树立起良好的口碑和形象,赢得同行们的尊重和认可,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,带领大家一起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。

当然,随着职称的晋升,我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

副高证书下来的那天,我兴高采烈地回家,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。我亲自下厨炒了四个菜,有家人最爱吃的红烧肉、清蒸鱼,还有两盘清爽的时蔬。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,举杯庆祝,老妈激动得眼眶都红了,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:“闺女真争气!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。”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家人的骄傲和自豪,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的喜悦。

而当我通过正高评审的那天,我却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。在地铁里,我接到了科主任的电话:“省里的重点专科申报工作已经启动,指定由你来担任牵头人。”科主任的话语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,这让我感到既惊喜又压力巨大。挂了电话后,我盯着地铁隧道里那黑漆漆的墙壁,思绪却飘向了远方。忽然,我想起了十年前自己第一次独立值夜班时的情景——那时,我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,面对病房里患者的各种突发状况,我因为紧张和害怕,手足无措,只能躲在楼梯间里偷偷地哭鼻子。那时的我,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在医疗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,更不敢想象自己能够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。原来,这一路走来,我所付出的所有努力,都是为了把那个“副”字从我的职称中抹去,把那个“正”字郑重地写进我的人生履历。每一次的加班加点、每一次的刻苦钻研、每一次的挑战自我,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汗水。

所以,如果有人问我,副高和正高之间到底相差多远?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:相差一次把自己连根拔起,再重新种下的巨大勇气。副高,意味着“我行了”,是你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,在医疗领域站稳了脚跟,能够独立承担起一定的医疗任务和责任。而正高,则意味着“我们行了”,是你不仅要自己行,还要带领着一群人一起行,要在行业内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,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和进步。那一字之差,背后却写满了无数个凌晨两点还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,那是在为了攻克医学难题而日夜奋战;写满了在县医院手术台上手把手教导进修医生的耐心与付出,那是在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疗人才而倾尽全力;写满了被否决又重新撰写的标书,那是在为了争取科研资金和项目而不断努力和尝试……它不仅仅是一个职称的象征,更是将一个人的职业生命,熬成了一群人的希望与未来。它代表着一种责任和使命,激励着我在医疗领域不断前行,为更多患者的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现在回头望去,我由衷地感谢那座横亘在我面前的大山。如果没有它,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竟然还有翻越它的勇气和力量。那座山,虽然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,但也让我在攀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,让我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。它是我人生中的一座丰碑,见证了我的努力和付出,也见证了我的成功和辉煌。我将带着这份勇气和力量,继续在医疗领域砥砺前行,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